细说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中的传统文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5-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中国人孩提时期就耳熟能详的古诗,在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中已经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密码。在亚洲人的餐桌上,稻米是普通的主食,《盘中餐》这本普及稻文化的科学图画书,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云南省元阳梯田为背景,以中国传统节气为记录线索,将农民种植水稻的几个主要阶段,通过日记叙述和画面的方式为孩子们呈现了出来,让孩子通过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

    近日,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在国家图书馆揭晓,《盘中餐》与《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德国天才》《造房子》《古乐之美》《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消失的微生物:滥用抗生素引发的健康危机》《星空帝国 中国古代星宿揭秘》《吃货的生物学修养》《去野外:探索大自然之旅》等10种图书获奖。

    本届文津图书奖共收到推荐书目1800余种,全国64家图书馆担任联合评审单位,8家媒体评审参与图书推荐和初评环节,14位知名学者进行终评工作,共评选出获奖图书10种,推荐图书44种。这些获奖作品内容非富,极具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获奖作品中有7部原创作品,3部翻译作品,原创作品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比起往届有所提高,内容也更偏重于反映传统文化。比如,楼宇烈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这是一本追问反省之书。在书中,作者旁征博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分析比较,辩证评判,努力澄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读,对人类在文明进程中的失衡、缺失,条分缕析,直言不讳,承载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学者的人文情怀。

    苏泓月的《古乐之美》中有大量对历史的活用,对著名掌故的独特解读,从乐器角度为读者掀开了一页新颖别致的史乐之说。作为一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的著作,本书的语言体现了“古典美”,如诗如歌,能够营造出诗化的氛围,使得每个历史人物都活现起来。

    “我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位中国文人。”《造房子》的作者王澍说,他是从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获取建筑的灵感,甚至想把一张典型的山水立轴做成一个房子。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某种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重返自然的道路。而这本书也向读者展示了这一理念,重新点燃了人们内心回归自然的希望。

    为配合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发布,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二层读者大厅举办了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及推荐图书展览,全国60多家图书馆在各地的巡展同步开幕。

    文津图书奖设立于2004年,是由国家图书馆发起、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评奖活动。文津图书奖选用《耕织图》中的《簸扬图》为标识,是取“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之意,它揭示了读书与人生的关系,也传达了文津图书奖的宗旨。该奖项命名“文津”,不仅缘起于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更是取意“文化津梁”,显示了图书馆愿意作为沟通交流的使者、传承文化的桥梁,为促进作者、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作用。